導讀:當今社會,人們的來往增多了,生涯程度進步了,酒局也就越來越多。這對于酒類企業來說那就好比炒股的趕上牛市,振奮精力!但須要注意的是,頻繁又乏味的酒局也容易被人當成累贅,讓人躲
當今社會,人們的來往增多了,生涯程度進步了,酒局也就越來越多。這對于酒類企業來說那就好比炒股的趕上牛市,振奮精力!但須要注意的是,頻繁又乏味的酒局也容易被人當成累贅,讓人躲著走。這個時候,酒類企業須要引誘大家懂得酒文化。
古往今來,酒桌上喝出情趣、喝出氣節、喝出絕唱的,數不勝數。屈原“世人皆醉我獨醒”的憂國情懷;陶淵明“悠悠迷所留,酒中有深味”的超脫世俗;李白“天子呼來不上船,自稱臣是酒中仙”的豪邁灑脫;辛棄疾“醉里挑燈看劍”的激情壯志;李玉和“臨行喝媽一碗酒,渾身是膽雄赳赳”的視逝世如歸……這些過去的事今天不細談,只想以自己閱歷的酒局談一點領會。
讓人在酒桌上學點東西。當今社會,誰都知道知識的主要,在推杯換盞中既能促進友誼又能學到知識,應當是既有益又愜意的事。比如,在接待不太熟習的客人時,如果一時無話可說,眼前的酒就是一個共同話題,主人可以借機介紹一下酒的種類、香型和特色,還可以提示客人,白酒溫熱一下可以揮發掉有害成分,口感更舒適。這樣一來,不僅可以避免“冷場”,而且讓客人感到到主人有品味、關懷人。有了不錯的第一印象,說話就容易引起共識,下一步的合作也就順暢了。
酒桌上勸酒是常有的事。勸酒本是好意,但有的人勸酒,語言粗鄙,動作粗野,讓人不但難領盛情,甚至心生反感,影響情感和合作。如果是代表企業勸酒,還會傷害企業形象。勸酒要勸出個文化味。
酒場上較主要的是氛圍。俗話說:喜酒悶煙。要想喝好,酒桌上的氛圍很主要。前年秋天,古貝春公司舉行“古貝春杯楹聯大賽”,七名評委幾乎都在70歲以上。一天晚宴上有人傷感道:“‘古貝春的楹聯大賽’要搞三屆哩,后年我們還能湊齊吧?”氛圍有些沉悶。我說:“你們可別悲觀啊!有資訊說2012年能研制出一種藥來,吃了可以活到200歲。你們愉快不愉快?”評委們連呼“愉快”,我說:“我就愉快不起來,我今年才48,那152年我可怎么熬哇。以前發愁活不長,聽到這個資訊就發愁逝世不了。”評委大笑一番,問我從哪得的資訊,我說:“宋美齡逝世,說是長年106歲。你們聽聽,‘中年’106歲,那‘老年’還不得200歲呀。”那一夜,評委們很開心,有幾個人聲稱十幾年沒喝過這么多酒了。
有一次,和古井貢酒廠的人喝酒,對方有些拘束,我說:“‘古井貢’、‘古貝春’都姓‘古’,咱們一家人不用客氣。”大家一笑,氛圍頓時活潑起來。
去年4月30日,山東省作協引導來酒廠過五一節,晚飯時引導不好意思地說:“牽連大家連假都歇不成。”我接口說:“我們很愉快在五一的除夕陪同老師。”那一場酒,“五一的除夕”成了大家一想就樂的笑料。
酒桌上的酒文化一時半會兒講不完,況且酒文化講求的是觸景生情,隨機應變。諸位如有興趣,咱不妨找個空閑坐下來,二兩棉花四張弓——慢慢談。
本站聲明:本站不生產及銷售任何產品(內容收集于互聯網、如有侵權請聯系,我們將在24小時內對侵權內容進行刪除)本站對所有文章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及立場等,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 豫ICP備2021022599號-1